test

中国的“外汇券”简说

  “外汇券”这个东西,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应该属于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,很多人不知道曾经有“外汇券”这个存在。但是,如果你热衷钱币票证收藏,那么对“外汇券”就会很熟悉了,这也是收藏的一大好处,能熟悉和了解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。

  世界上曾发行过外汇券的国家大概有十余个,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。大概是因为在那个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多数为“计划经济”体制,为了限制资本流出、方便外汇集中、保持经济稳定,不得不采用了“外汇管制”的办法,禁止民间自由使用外币,由政府指定机关统一管理相关业务。

  我国发行外汇券的原因也一样在这个范畴之内。直白一点说,就是国家需要外汇(外币),外国人或者海外侨胞携带到中国的外币必须掌握在国家机关的手里,为国家建设服务,发行“外汇券”就是外汇管控的最基本手段。

  1980年4月1日颁布的《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暂行管理办法》中规定,“外汇兑换券”(以下简称外汇券)由国务院授权中国银行发行,与人民币等值,在中国境内指定的范围内使用,针对目标为短期来华的外国人、短期回来的华侨、港澳同胞,驻华外交,民间机构及其常驻人员。以上人等手持外币到中国后,需要将手里的外币兑换成外汇券后,才能进行消费。

  这样,就制造了一个相对隔绝的环境,避免外币流入民间直接冲击人民币,维护了我国经济环境的稳定,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。

  我国外汇券的面值分一角、五角、一元、五元、十元、五十元、一百元七种,有1979年版和1988年版两种版别,其中1988年版只有五十元券和一百元券两种面值。

  外汇券的正面图案按照1角到100元的面值顺序分别为:黄果树瀑布(1角)、天坛(5角)、西湖三潭印月(1元)、黄山风光(5元)、长江三峡(10元)、桂林象鼻山(1979版50元),漓江风光(1988版50元)、万里长城(100元)等中国名胜古迹,票面尺寸随着面额的增加而增大。

  外汇券的水印按照面值分别如下:1角有“五星水印”和“五星火炬混合水印”两种,5角至10元均为“五星火炬混合水印”,50元和100元均为“国徽水印”。

  在改革开放初期,我国的物资条件有限,市场供应非常紧张,国内居民的日常生活物资还实行“凭票定量供应”。在这个前提下,为保障来华的外国人及归侨的物资供应、吸引外资与游客,中国兴建了一批专门接待外国人、华侨、港澳同胞的场所,包括但不限于大名鼎鼎的“友谊商店”。

  友谊商店这类场所是有一定“特权”的,在此不但可以不定量地购买各种生活物资,还能购买普通民众无法买到的稀缺物资,比如进口的衣物、化妆品、香烟、洋酒等在国内市场上无法见到的奢侈品。

  现在回头来看,有人感觉很不公平,其实也用不着愤愤不平,毕竟是要吸引持外币者来消费的,如果都是粗劣的物资,你会愿意来消费吗?

  作为不记名的“特权货币”,外汇券是出入友谊商店的特殊通行证,受到我国群众的追捧,能搞到外汇券,在当时那就是个“能人”,绝对会受到大家的羡慕,这也催生出一批专门非法倒腾外汇券的“黄牛”。

  随着经济的发展,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多,再加上生活物资的富足,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就进行了相应的改变,“外汇券”制度就没有延续下去的必要了。

  1994年1月1日,我国宣布停止发行外汇券,现存的外汇券于1995年1月1日停止流通并开始回收。回收日期截止到1996年6月30日,之后外汇券将彻底丧失流通价值。

  由于当时大部分的外汇券都被中国银行回收了,现存于居民手中的外汇券数量较少,特别是五十元、一百元的大面值券,更是稀有,导致它们在收藏市场中价格高昂,令收藏爱好者们既眼热又心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