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est

福建金融机构助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力挺实体经

  

福建金融机构助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力挺实体经济

  东南网7月30日讯(本网记者 卢金福 实习生 赵淑敏)今日上午,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2025年上半年福建省金融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。记者获悉,福建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和实体经济服务领域发力,通过资源倾斜、产品创新、政策落地等举措,为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上半年全省新增人民币贷款2428.30亿元,其中6月份同比多增543.87亿元。

  福建农信主动融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,持续优化绿色金融服务,助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。福建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党委委员、副主任陈金德介绍,福建农信聚焦绿色发展重点领域,倾斜金融资源,至6月末,福建农信绿色信贷余额244.85亿元,增幅7.64%。深入参与林业金融创新改革,打造“福林”金融服务品牌,推广“信用+林业要素”“产业龙头+上下游”“在线贷款+收储担保”“平台+产品”四大服务模式,涉林贷款余额达487.46亿元,市场份额近30%,连续十余年保持全省银行业前列。

  同时,聚焦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、以竹代塑等领域,向云霄县地标产业协会授信40亿元,助力地理标志产业发展;向建瓯市“以竹代塑”产业发放贷款超亿元,支持绿色竹制品生产。

  此外,聚焦水资源高效及循环利用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,向晋江市印染企业集控区污水处理企业发放贷款1400万元,用于技术改造升级;向厦门市企业发放贷款1000万元,用于微固废品回收再利用。四是助力基础设施绿色升级。大力支持绿色建筑、新能源充换电设施等项目,向厦门市村集体发展用地项目发放贷款10.32亿元;向南安市一村经联社发放贷款100万元,用于建设新能源充电桩,促进乡村增绿、农民增收。

  福建农信还围绕降碳、减污、扩绿要求,加快产品服务创新,试点创新气候金融产品。在晋江落地我省首笔690万元工业类“气候贷”,创新“气象×金融”双轮驱动服务模式。探索创新转型金融产品。探索“金融+环保”模式,在厦门落地首笔1000万元“可持续挂钩贷”,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环保绩效直接挂钩,推动产业从“污染治理”向“资源循环”升级。

  在人行的指导支持下,福建农信还入选“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”,向晋江市光伏发电项目发放贷款124万元,并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再贷款74万元,预估减少碳排放321.92吨。在三明应用“福农e林”平台,为林农绿色资产精准画像、生成“个人碳信用报告”,林农仅凭一张身份证即可快速获得线上全流程贷款服务,有效破解森林资源价值认定难等问题,实现降碳与惠民同步见效。

  作为福建省首家上市的城商行,厦门银行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,充分用好用足人民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、闽科易融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,同时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。

  今年5月15日起央行降准0.5个百分点,预计可为厦门银行新增约10亿元可用资金,厦门银行以此为契机,聚焦涉农、小微、民营企业等关键领域,加大信贷投放力度,以更高效、更精准的金融服务践行支持实体经济的使命。截至2025年6月末,厦门银行对公贷款同比增量超210亿,同比增幅超21%。

  厦门银行行长吴昕颢表示,该行通过贷前精准谋划、贷中靶向发力、贷后严格监测的全流程管理,用好用足支农支小再贷款,不断提升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针对性和精准度,切实降低小微企业、民营企业贷款成本。截至2025年6月末,厦门银行支小再贷款余额超120亿,限额使用率达100%;通过支小再贷款撬动贷款超140亿,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超4900户。

  厦门银行依托“闽科易融”再贷款优惠资金政策,为企业量身定制科技金融方案,通过“科技贷”介入科技企业授信,结合“闽科易融”再贷款优惠资金,保障科技企业信贷资金及时到位,有效降低了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,为科技企业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。截至2025年6月末,厦门银行“闽科易融”业务余额超10亿元,惠及科技企业超240家。

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
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
 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
  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)举报邮箱: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